"神药"再引关注 这次"四大天王"之一的鸿茅药酒要"凉凉"?

广东医生谭秦东因在网络上撰文称鸿茅药酒是“毒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警方近日对其进行跨省抓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件发酵至今,新料旧料此起彼伏,介入的机构、组织一天比一天多,各大媒体纷纷跟踪报道、发表评论,舆论倾向也十分明显。

4月17日,谭秦东(左)被取保候审

4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研究认为,目前该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指令凉城县人民检察院将该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

事件起于2017年12月19日,谭秦东在广州市用手机APP“美篇”发布题为《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注:原文将“鸿茅”写作了“鸿毛”)的文章。文章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并不适合饮酒,“鸿毛药酒”通过电视广告“夸大疗效”,幕后推广公司有巨大商业利润。

几天之后,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到凉城县公安局报案,称互联网上有人对“鸿茅药酒”进行恶意抹黑,鸿茅药酒作为国药准字号非处方药,却被称为“毒药”,其不实言论和虚假信息侵犯了商品声誉,致多家经销商退货退款,给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2018年1月2日,凉城县公安局对此进行立案侦查。凉城县公安局于1月10日对其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1月25日,经凉城县检察机关批准,对其逮捕,并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凉城县人民检察院相关司法文书显示,该案于2018年1月、3月两次被退回补充侦查。4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研究认为,目前该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指令凉城县人民检察院将该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

鸿茅药酒的“封神之路”:到底是酒还是药?

舆论争议中,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洪升,入选了2017内蒙古年度十大经济人物。

这样的争议,也伴随着鸿茅药酒近十多年的发展之路。

2017年,人民日报社旗下《健康时报》曾报道称,鸿茅药酒近十年来的广告曾被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

与此同时,鸿茅药酒的药品广告审批数又在所有药品中位列第一,是第二名的两倍多。

从2008年起,江苏、浙江、海南等多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次发布公示,要求停止鸿茅药酒的销售和广告发布。如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连续多年都将鸿茅药酒广告列为违法药品广告予以通告,认为鸿茅药酒广告“夸大产品适应症、功能主治或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保证;含有其它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内容”,及“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医生、患者等名义和形象作证明”。

然而,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鸿茅药酒的广告批文并未间断。2018年3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鸿茅药酒广告符合《广告法》《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的有关规定”。

广告违法的原因在公告上直接点明——多次利用专家、患者为产品疗效作证明,擅自扩大药品功能主治和适应症范围,并含有不科学地表示药品功效的断言和保证等行为,严重欺骗或误导消费者。

国家食药监官网挂出鸿茅药酒在海南被暂停销售公告

至今,湖南省食药监局还刊登着一篇题为《利用明星专家夸大宣传 屡遭查处从未收敛——鸿茅药酒虚假宣传何时休》的媒体署名文章,发表于2010年1月20日。文章中引述一位老中医的说法,对于鸿茅药酒当时宣传“喝一口药酒,就相当于喝下67味地道药材的精华,吸收更快,几乎不存在副作用,的确是个奇迹”表示否定意见。

湖南省食药监官网《利用明星专家夸大宣传 屡遭查处从未收敛——鸿茅药酒虚假宣传何时休》媒体署名文章

不只是食药监系统,工商部门对鸿茅药酒的查处也不少:仅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网上以“鸿茅药酒”为关键词检索,鸿茅药酒于2011年6月、2012年10月、2013年8月先后因“使用专家、患者名义和形象证明疗效,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和保证,误导消费者”等原因国家和地方工商机关查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网还显示,即使在2015年,被众多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新《广告法》的施行,也未能阻挡鸿茅药酒违法广告刊出的步伐。新《广告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而鸿茅药酒则因在新法施行首日,仍使用陈宝国等明星代言广告,被上海市工商局立案查处,成为上海市工商部门对涉嫌违反新《广告法》行为的首个立案。

神药届“四大天王”被质疑多时

因在电视台广告中出现概率高,有网友曾评选出神药届四大天王。除了鸿茅药酒,还有其他神药也被质疑。

“莎普爱思如真能治愈白内障,拿诺贝尔奖是没有问题的。”在国家卫计委旗下的中国防盲治盲网上有这样一段资料:不论何种白内障,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被证明能治愈白内障,或阻止白内障的发展。

在莎普爱思事件之后,又一款宣称能治疗风湿、类风湿、颈椎、腰间盘等病症的“曹清华胶囊”被曝光。经过核实,这款疗效神奇的胶囊实际上只是保健品,广告中骨科专家身份屡遭网友质疑。

搜索公开资料发现,曹清华胶囊的生产商为西安阿房宫药业,总经销为广州康朝药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其问题广告屡遭主管部门通报批评。

图片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感觉身体被掏空,想把肾透支的补起来”、“他好我也好”,这几句让人浮想联翩的汇仁肾宝广告词,相信很多人都有耳闻。

据汇仁药业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5年度营业收入14.85亿元,而其中约85%的收入来自于汇仁肾宝片销售。

一粒小小的药品就带动企业运转,肾宝片的赚钱能力着实令人咋舌。据了解,汇仁肾宝片在2016年上半年的平均单位成本仅0.18元/片,直供终端价为1.11元,经销价为1.9元。那么到了消费者手中呢?记者昨日走访西安一些药店发现,汇仁肾宝片每盒装126片,市面上单盒零售价为322元,等于每片零售价2.56元,而其每盒的成本价仅为22.68元(未计算包装、零售等费用)。这样一算,零售价大约是成本价的14倍。

在2015年,汇仁肾宝片共卖出8.75亿片,当年销售额高达12.62亿元。

媒体评论:“神药”能否彻底跌落神坛?

澎湃新闻:“神药”的病根早就被诊治清楚了,那就是违法成本太低,与巨额利润不成比例。“神药”走红的一大社会背景就是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庞大的中老年人群体,对医药、养生、保健有着巨大的需求。广告轰炸会对信息源单一的人群产生强烈的洗脑效果。

无一例外,“神药”都是靠营销起家,它们在电视上露面的次数远远压倒在专业期刊上露面的次数。“神药”企业对于它们所在的地方是利税大户,备受呵护。“神药”收割的不仅是“智商税”,更是宝贵的医疗资金。

人民日报:舆论监督并不是要彻底否定鸿茅药酒的药品价值,而是要让鸿茅药酒回归药品定位,不再用虚假的保健品广告赚取利益。

新华社:应审慎厘清相关网帖究竟是属于“造谣”还是“质疑”,究竟是基于既有事实的提醒还是恶意虚构内容中伤。反之,难免会被公众揣度,“跨省追捕”是否只是出于报案者利税大户身份的“地方保护主义”?

法制网:培养一个优质企业的确不易,正因为这样,政府部门更应该明察秋毫,不能忽视,更不能漠视企业发展存在的违规违法问题。

中青报:谨小慎微的公权,乃是法治社会的常态。一场跨省抓捕的“肌肉秀”,反倒露出了滥权的“尾巴”。

官方发声:启动相关执法监督程序

针对近期媒体高度关注的“鸿茅药酒”事件,各大相关部门相继发声。

公安部:针对近期媒体高度关注的“鸿茅药酒”事件,公安部高度重视,立即启动相关执法监督程序,已责成内蒙古公安机关依法开展核查工作,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理,相关工作正在抓紧依法推进中。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组织有关专家,对鸿茅药酒由非处方药转化为处方药进行论证,将责成鸿茅药酒对近五年来各地监管部门处罚其虚假广告的原因及问题对社会作出解释;以及对社会关注的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情况作出解释。

内蒙古检察院:经研究认为,目前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指令凉城县人民检察院:将该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

(根据新华社、澎湃新闻、华商网等报道综合整理)


2018-04-18

推荐新闻Recommending news